把下一部作品写得比上一部好,是一个作者的宗旨,也是乐趣和理想。
作者|黄莹莹
编辑 | 陈令孤
2021年夏天,北京三环路京信大厦的大屏幕上,出现了一位作家和一本书的海报。书旁写着两句话,“冷幽默,化铁为冰;难思量,那一瞬间。”
有人评论说:“那个地方过去是登奢侈品的地方,但是现在真正登了一个奢侈品,就是书。”
这本书就是《一日三秋》,作者是刘震云。
《一日三秋》在2021年7月出版,上市10天就占据了当当网新书热卖总榜的榜首,不到半年时间,已经印刷5次,并且也是年末各大年度好书榜的常客。
在书里,故乡延津再一次成了刘震云的书写对象,可他写的又不全是延津。小说以六叔的画为起点,构建了画里画外、戏里戏外、梦里梦外、历史和当下等多重空间。仙女花二娘从三千年前的历史中走来,在延津人的梦里,以讨笑话为生;逝者樱桃顺长江而下,回至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因笑话由死转生。忘却来处,不知归处,仙有仙的迷惘,人有人的苍凉,在刘震云的笔下,二者的命运又毫不违和地交融在一起。
主人公明亮随父从延津出走到武汉,又独自回了延津;成年后跟喜欢的姑娘马小萌结了婚却又因往日是非背井离乡;终于在西安落了脚,却又遭遇轰赶欺侮,不知归处……“一日三秋”既是几经流转、见证延津沧桑变化的古老牌匾,也是明亮独处时用笛子吹出的一首曲子。
“文学的底色是哲学。”刘震云说,“但文学跟哲学最大的区别是:哲学想把这个世界说明白,文学是要写那些说不明白的事,比如人的情感,比如明亮吹的笛子。”
在当代作家群里,刘震云被贴以“幽默”标签,但他的幽默不停留在语言,而是识破生活的荒诞后,用幽默消解严峻和苦难的智慧,化铁为冰。因而,他的幽默不单薄、不回避。
正如《一日三秋》的英文名Laughter and Tears:A Novel,表现出了这本书的厚度:这是本笑书,也是本哭书,归根结底,是本血书。
以下是刘震云的讲述——
漫长的思考
这本书虽然是7月份出版的,但稿子在2020年已经写出来了,2021年上半年主要在做修改工作。其实书一出版,对作者来讲,他要考虑的是下一本书写什么。我现在已经开始进行下一部小说的创作了。
好多人经常会问我:这本书你写了多长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什么时候写完的?其实作家真正写作的时候,是在不写的时候。在写这本书之前,他想了多长时间特别重要。写,无非是把过去的想法给落实下来了。比如说,一个长篇小说真写起来也就半年或者一年,但之前可能思考了四五年;也有可能10年前形成了一个想法,只是一直在积累。
我差不多每三年出一本书。每一本书像写《一日三秋》的过程一样,我必须有三四年的时间去思考。思考的内容主要是故事结构和人物结构。
《一日三秋》里,有一个结构是黄河跟长江之间的关系。花二娘到延津来找花二郎,在黄河边生活,她到人的梦里是为了找笑话,其实最大的笑话就是她自己,因为她找的那个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死了。怎么死的呢?吃鱼的时候听了笑话,一笑,鱼刺卡住,被笑话噎死了。而延津人樱桃,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了宋朝,被一个书童撞出来一个连环笑话,这个笑话说给阎罗听,她就能转生,笑话把她给救活了——这是一个结构关系。
结构是靠一点一滴搭起来的。我每天把纸和笔带在身上,一有什么想法,或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就赶紧记下来。回到书桌前,每把一条记录整理下来,就在纸上划掉。跬步积千里,点滴积江河,这也是一个哲学。你畅想半天都没用,要做特别具体的事。
比结构更重要的是格局,结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思考。陆游认为,工夫在诗外。这个“诗外”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哲学力量。
真正的好作品,一定是有哲学思想的体现。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里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个卖炭的老头儿,是在冷天给人送温暖的,他自己穿的衣服特别少,还希望天更寒冷,这样炭才好卖嘛。这不是句子美,而是思想的力量。
我在《一日三秋》里也致敬了伟大的哲学想法。花二娘老是等不来花二郎,坐在黄河边洗脚,边洗边说:“水呀,还是你们讲信用,说来,每天就准时来了。”水说:“你昨天见到的不是我们,我们也是今天刚到这儿。水不同,河也就不同了。”这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zonghexinwen/2022/0301/1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