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经典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歌词,早已深入人心。电影的小主人公潘冬子,从一个苦孩子成长为一名少年英雄的故事,自电影上映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活跃在人们的崇敬里,感动着新时代的每个人。自古英雄出少年,尤其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多少儿童伴着枪炮声成长,从受尽苦难的羸弱孩子,茁壮成长为扛起红缨枪的小小战士,成为令人钦敬的时代英雄。何南新书《破晓》中塑造的石头和张山子,就是这样真实且可爱的孩子,堪称千千万万少年英雄的文学意义上的代表。他俩都在贫寒的家庭中出生,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以异乎很多同龄孩子的坚强和责任感,勇敢地做了一件令人热血贲张的大事。
没有一场胜利可以唾手可得,没有一种传奇无须战胜磨难,没有一次成功不经历风雨洗礼。正如《破晓》的故事讲述的那样,故事中的人们只有经历过最浓重的黑夜、最惊心的遭遇、最坎坷的道路,才能喷薄出大大的希望,迎来明媚的太阳。
《破晓》是一部儿童文学长篇小说,写的是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址从今河北省武安市南文章村向同为武安市的河西村转移路上发生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夜里,看似短短的一夜,却让读者感觉那样漫长,那样惊心动魄、一波三折。如此厚重的题材,如此重要的历史事件,作家何南却打破传统,从儿童的视角来书写,反映了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里,少年们高涨的爱国热情,他们虽不乏冲动与孩子气,但更有着不逊于大人的机智果敢、临危不乱。
石头是南文章村儿童团的团长,而张山子是河西村儿童团的团长。他们一个活泼机灵但有点儿鲁莽;一个看似瘦弱,像个“药罐子”,实则老成、稳重,思虑周全。两个少年不打不相识的“偶然”,到通过帮助晋冀鲁豫《人民日报》转移,建立深厚的革命友谊的“必然”,少年的友情虽然略显幼稚、青涩,但如暴雨过后落在车前草上的露珠,清澈纯粹,散发出堪比钻石的璀璨光芒,具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丽。一夜之间,他们的人生便被时代烙上了闪光的色彩。小小少年勇敢机智、临危不乱,同时又不失孩子气,《破晓》的故事险象环生,一波三折,极具可读性。
——突然到来的转移计划,让刚安稳不久的报社同志们倍感压力:短短一天多的准备时间,既要完成艰巨的出版任务,还要收拾笨重的印刷设备,谁来搬运,用什么来搬运?一系列的难题如同巨石沉甸甸压在大家心上。
——最可怕的是,搬迁队伍中还隐藏着一个未知的、可能导致任务失败的敌人。报社的同志都是多年来的战友,乡亲们热情、好客,如同家人一般,那这个敌人究竟是谁?如何混在跟随搬运的队伍中?他身上是否有武器,又打算如何传递情报?报社队伍里还有怀孕的女同志,其他人也多为手无寸铁的文弱书生。在这危机四伏的深夜,小小少年石头也在悄无声息地观察着每一个人。
——深夜赶路,四周黑漆漆一片,什么都看不清,道路崎岖难走,山高沟深、弯道众多,路两旁的“青纱帐”里随处可能埋伏难以计数的敌人。走着走着,人们总觉得后面有若有若无的脚步声,仿佛有隐隐约约的人影……寂静的黑夜里,偶尔拂过的微风,天上是悠游漂浮的白云,地上是急促赶路的人群。一时间,疲惫、紧张、担忧等情绪缠绕着众人,压抑的气氛甚至让人产生喘不过气之感。
但人们心里始终涌动着一个执念:“离别就在眼前,但光明更在远方;长路漫漫,但信念始终如星光照耀。”
正如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茅盾文学奖得主柳建伟评价《破晓》对少年英雄的塑造时所言:“少年英雄既要有超出常人之处,又是普通的阳光少年,若写得太硬,易成人化、脸谱化,太软又不足以表现人物品质。而何南《破晓》塑造的儿童形象,既是英雄又真是可爱,可谓‘软硬适中',在红色传统教育方面能引起同龄孩子的共鸣。”作家何南既没有把石头和山子写成毫无缺点的“高大全”,又通过故事的脉络写出了他们成长变化的动态轨迹,这样就避免了人物的“扁平化”和“脸谱化”,让人物鲜活、“立”了起来。
弹指一挥间,70多年前的战火硝烟早已消散,但战火硝烟中涌现的少年英雄却早已深入人心,比如王二小、海娃、小兵张嘎等,他们给一代代孩子树立了榜样。孩子们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以这些少年英雄为主人公的书,汲取着这些少年英雄身上的精神营养茁壮长大,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zonghexinwen/2021/1110/1405.html
上一篇:宋代文人的文学作品中的致仕心态
下一篇:文学|《领航员少年科幻丛书》带领少年读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