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照片
“医人可医身体疾病,却医不了人心。”
在大多数后辈眼中,鲁迅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的弃医从文。
以思想为战场,以纸笔为武器,他瘦弱但挺拔的身干下包裹着的,是一颗赤诚的心。
“鲁迅先生的方向,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方向下,至今依旧还有很多人在努力着。
人们常说子承父业。但若提起鲁迅后人,他们却似乎有种与生俱来的“默契”:都未踏上文学道路。
鲁迅曾在写给孩子的信中说道:“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意思就是,我不愿你活在我的光环之下。
“你应该走一条愿意去走的路,一条属于你自己的路。”
鲁迅与年幼周海婴合照
1929年9月27日,周海婴出生了。
“先取个名字叫‘海婴'吧,我也在上海生活了十年有余,‘海婴',上海生的孩子。”鲁迅对夫人说道。
48岁的鲁迅老来得子,对这唯一的儿子更是宠爱有加。
他把周海婴当作是上天赐给他的一份礼物,无论是在与友人的通信中,还是在自己的日记里,他都常常事无巨细地提起儿子。
因为是男孩,周海婴自然也少不了因淘气而挨打。
“其实父亲也就是虚张声势,吓唬我一下而已。”
他回忆说:“在家里,感觉父亲对我跟普通家庭一样,甚至更加和蔼,从没有过大声呵斥。当然他看我不乖的时候,便会拿纸卷起来,轻轻地在我屁股上打打,也就是一个威慑作用吧。”
鲁迅彩绘图
当年,周海婴的叔叔周建人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曾送给他两套《儿童文库》与《少年文库》。
鲁迅将这两套书放在了小海婴的专有书柜里,任由孩子支配,更不会过问他读了多少,或指定安排看哪几篇,背哪几段。
他并不想培养出一个“小鲁迅”,而是任由儿子自由发展。
父母给予周海婴的是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他会记得,在膝盖受伤化脓出血时,是父亲弯下身子为他敷药;在闷热夏季的晚饭后,浑身长满痱子的他总可以跑上二楼,由父亲为他按捺痱子药水。
陪伴在父亲身边是他儿时最快活的日子。
但对鲁迅来说,这日子还是短了些。
鲁迅一家照片
长年累月的高负荷工作还是击垮了鲁迅的身体。
1936年1月,他的肩及肋骨出现剧痛。5月,被诊断为胃疾。
一切都来得突然,对鲁迅而言,他似乎预知到了些什么,没事的时候就嘱托夫人有关他的后事。
而许广平总是说:“会好的,会好的。”
6月,鲁迅的身体渐有好转,身边的人都以为他快好了。
可人生最大的折磨不是面临绝望,而是给了你希望又拉你进入深渊。
1936年10月19日,鲁迅旧疾复发,溘然长逝。
这位面对敌人毫不留情,似乎不受人世牵绊的战士永远闭上了眼睛。
可“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把他的温和留给了自己的孩子。
此时的周海婴只有7岁。
他也许分不清生死,但他明白从今往后自己再也见不到父亲了。
在鲁迅墓前,他用稚嫩的笔迹刻下了碑文。
这是他与父亲的告别。
鲁迅照片
1919年,鲁迅曾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说过:“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负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事实证明,鲁迅做到了。
他想让孩子看到的,是一个光明不带杂质的世界。
诗人柳亚子曾经说过:“近代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
褪去战士的外衣,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父亲。
他有喜怒哀乐,有七情六欲,也有未曾言明的遗憾。
如果可以,他多想继续陪在海婴身边。
但人世间总有不完美的缺憾。
鲁迅一家合照
在遗言中,鲁迅留下了这样的一条:“孩子长大,倘才无能,可寻些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而在后来,周海婴也确实没有继父亲后尘,而是选择了前往北大物理系学习无线电专业。
在四年的学习生涯里,周海婴一直被动地活在父亲鲁迅的光环下。
当他被冠上标签的那一刻,他显得更为无力:
“鲁迅的儿子文笔应该很好吧?”
“鲁迅后人怎么连篇好文章都拿不出手啊?”
似乎人们总觉得,身为鲁迅的孩子,周海婴就应该要在文学上有所成就。
“每当我遇到这些事,我总是想,如果我不是鲁迅的孩子该有多好。”周海婴是苦笑的。
他不是后悔成为鲁迅的孩子,而是怕连累父亲。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zonghexinwen/2021/1029/1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