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西安的研究大多是在周、秦、汉、唐时期进行的,但很少有系统地讨论西安是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大概是因为一百多年的近代,都被放在了长安城三千年的历史和千年都城的历史中,就如沧海一粟。但是,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发展所带来的历史巨变,比商周、周秦的变化更大、更猛烈。 《现代作家眼中的西安形象》(刘宁着,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通过研究西安这座千年古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艰辛历程,展示了西北腹地的对比 东部沿海地区晚期社会文明转型试图构建西安百年现代文化和生活史。该书不仅深化了近代中国的研究,而且为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方兴未艾做出了贡献。
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它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古都,在国家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古人都是具有历史文化积淀和复杂空间结构的地域综合体。它们的现代化进程,必然要比深受西方影响的东部沿海城市复杂得多。
在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方面,本书采用了王都清的《青春城少年》、张恨水的《小西天》、《燕子归来》、《游记》等。西方》、尹雪漫的《战与春》、牛涵的《我还在跋涉》等文学文本,以及民国时期的大量报纸文章。这些文学文本和报纸文章使人们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孟远的《东京梦华录》、张岱的《西湖寻梦》、杨玄之的《洛阳嘉兰记》、周密的《武林物语》等中国古代笔记本小说。上述笔记小说记录了作者在这座城市的所见所闻,展现了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民俗和人事活动。
本书作者继承了中国笔记小说,展现了城市的美好地域文化传统,吸收近代新的地方历史研究历史记载、非官方历史轶事、戏剧小说、民歌俚语等新材料挖掘和看重 长处,以艰辛而扎实的资料积累,结合文字细读、实地调查和文献收集研究方法,勾勒出现代人物中国古都。它不仅构建了西安百年的城市文化生活史,而且在城市与街道、杂志与文坛、纪念碑与作家的文化旅行、漫游与书店购物等城市研究中提炼出新命题,食物和蔬菜和美味佳肴。如果说选址、规划、功能构建了一座城市的时空框架,那么作者的文字带给西安的是生机勃勃的城市活力,展现出古都西安独特的城市个性。读者可以看到:20世纪以来,西安经历了国家临时都城、伴都、战后区、西部大开发桥头堡、国家中心城等重要发展时期;见证了陇海铁路、西北线、碎石路的现代化。特色物质文明进入古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西安东郊新建的棉纺织厂呈现了西北内陆城市的新工业景观,甚至是80年代西安的城墙建设进程和 1990 年代过程中的城市化。
这本书捕捉了新旧交替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景观。看完后,人们不禁陷入沉思:西安的庭院、牌坊、砖雕、门楼,都铭刻着历史的传承和文化的记忆。改变城市面貌,让它充满活力,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否必然以牺牲民族建筑为代价?在城市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塑造城市文化内涵的个体优势,老建筑对于城市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虽然在研究现代都市西安,但他需要面对的是这座古都深厚的传统文化。因此,她必须以古今相融的心态,将西安的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在历史的框架内审视这座城市。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唐宋诗词来证明这座古都的兴衰。在下沉城市废墟时,他有意识地探索景观的历史维度和文化深度,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城市文化。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作家的写作旅行”。谈及1930年代国内旅游热潮,《旅游杂志》的社会文化引领作用包括康有为的南方胜利诗、鲁迅的西安《观城》、张恨水视察习'安,美国记者尼科尔斯的西安救灾、捷克作家普希克在城里的朋友来访的事实、丹麦霍勒莫寻找景教流行的中国古迹等作家的文化之旅,都摆在读者面前。路过、观光、旅游,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古都西安耐人寻味而独特的文化记忆。于是,八桥雁柳、咸阳古渡、雁塔晨钟、曲江柳荫等名胜古迹成为书中最迷人的内容。景观已成为这项学术工作的新颖而独特的词汇。
“成功的遗物留在国内,我这一代会回来的。”作家围绕风景遗址开展的文化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文化格局。如果说作者在第一部分用作家的文化之旅来反映人与城市的关系;然后,第二部分突出了作者的漫游,表现了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文化旅游是一种短暂体验的文化活动,漫游是长期居民享受城市生活的一种洒脱的态度。文学对文化形式及其所包含的文化关系的把握,往往比史料的呈现更有价值,因为作家以自己独特的切身体验深入到了文化最深的生命肌理。当作者将西安带入当代,最火爆的就是街头文化。街头、小饭馆、菜市场有最热闹的都市生活,街头杂耍、女装缝纫、琳琅满目的街市小吃。这座城市具有浓郁的民俗气息和大乡村气息。这座城市通过生活在它怀抱中的人们呈现出嘈杂的个性。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zonghexinwen/2021/0804/1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