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黛珂
唐代诗人祖咏有一首著名的《望蓟门》,末尾两句说道:“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此处化用了班超、终军的典故,以表明自己欲驰骋沙场的报国之志。
其实不光祖咏,唐人写边塞的诗人太多,岑参、高适就不必说了,就连那位孱弱多病的李贺,也意气风发地高喊:“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除了封侯,还是封侯;除了征战,还得征战。似乎在唐朝读书人的眼里,文章诗句,已经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上战场杀敌,才是人生的终极理想!
而说到大唐最有名的边塞诗,那还得是初唐杨炯的这首《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实在难以想象,一个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人,竟然能创造如此杀气腾腾的热血之作。杨炯凭此一诗,称为四杰中“雄厚”派的代表,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击破“宫体”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杨炯也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能够默默忍受现实的煎磨,直待海棠花开。于是,在这样一个热血与沉稳并存的人身上,就有不少值得后世学习的品质了。
1
杨炯和王勃同岁,十岁应弟子举,及第,于是被冠以“神童”的称号。这在外人看来已经了不得,但放在四杰中来说,其实只是标配而已。后面的路还很长。
但杨炯毫无疑问是出色的。在别的孩子还玩泥巴的年纪,就已经有了工作——待制弘文馆。每日只须写写画画,到了月底就能得到一笔不错的收入。而沉溺于书海里写写画画,这对一个嗜书如命的少年来说,不正是一种最高级的享受吗?
因为弘文馆藏书实在太多,令人目不暇接,杨炯只能一本本去读,经常坐在一个角落一看就是几个时辰。等到肚子咕咕叫方起身。这时只觉浑身酸疼,眼涩发昏。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的读书习惯,他给自己制作了一个“卧读神器”。
他在《卧读书架赋》中说:“不劳於手,无费於目。开卷则气杂香芸,挂编则色联翠竹。风清夜浅,每待蘧蘧之觉;日永春深,常偶便便之腹。股因兹而罢刺,膺由是而无伏。庶思覃于下帏,岂遽留而更读?其利何如?其乐只且。”
不得不说,此等发明家的行为,与之前小儿及第相比,更能担当起“神童”的美誉。读书问题既已解决,每日只须深读即可。而这个过程,竟一连持续了十多年。所以用浑厚两个字,不光指代风格,也表示作者读书之多,博学之广。
总章元年(668年),王勃在沛王府供职,与杨炯结识。秋天,两人一块儿登高抒怀。王勃深深佩服杨炯的才学,在离别之时评价道:
“杨学士天璞自然,地灵无对。二十八宿,禀太微之一星;六十四艾,受乾坤之两卦。论其器宇,沧海添江汉之波;序其文章,玄圃积烟霞之气,瓷神之外,犹是卿云,陶铸之余,尚同秘阮。接光仪于促席,直观明月生天;响词辩于中筵,但觉清风满堂。”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日子持续一年两年可以,成年之后,随着心中那颗种子渐渐膨胀,这个小小的馆阁待制就盛装不下了。杨炯在弘文馆一待十六年,内心自然是苦闷的。那么,是什么阻碍了他上升的步伐呢?
其实,那是每一个热血青年身上皆有的锐气。
2
上一篇:《曾少年》张一山关晓彤范丞丞主演,以为是青
下一篇:摊牌了,《周刊少年JUMP》是给国漫的“实践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