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大嘴读史
“凿壁偷光”的故事广为人知,说的是少年匡衡克服困难认真读书的经历。
这个故事记载在《西京杂记》上,原文为“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这里不讨论微弱的光线是否足以让匡衡看清书上的字,只想说说这个努力的穷小子后来的事情。
第一个问题,匡衡“凿壁偷光”看的是什么书?
穿越小说?小黄文?呵呵,当然不是。根据《汉书匡衡传》的记载,以匡衡后来在《诗经》方面高深的造诣来看,他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诗经》。
苦读之下,在《诗经》研究领域,匡衡逐渐成了超级大V。当时,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
讲解《诗经》,能把听众说到心花怒放的程度,绝对可以称得上大师了。
第二个问题,匡衡是如何走向政坛的?
西汉时,没有科举,没有高考,官员的选拨主要是靠地方推荐。不过,读书人也有跻身公务员行列的途径。那就是“六经”考试,所谓的“六经”,包括《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春秋》,后来《乐经》失传,就变成了“五经”。
按照规定,参加考试的人,可以任选一经,评分为甲等的可以获得“郎中”的官位,职责和文秘类似;评分为乙等的,可以获得“太子舍人”的身份,算是太子的小伙伴;至于评分丙等的,只能在地方上负责做一些基层教育工作。
匡衡有实力,考运却很糟糕,他前前后后参加了九次考试,才勉强得到丙等的评价,被任命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起步的过程很漫长,起点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匡衡后来做到了总理全国政务的宰相,但其间的过程只能说阴差阳错,瞎猫撞着死耗子,匡衡自己也是稀里糊涂的。
匡衡在《诗经》学方面的名头,从学术界传到政界,获得了太子老师萧望之的青睐萧望之向皇帝推荐人才,可惜的是,时任皇帝汉宣帝最讨厌的就是成天之乎者也的酸儒,匡衡压根不受待见。
又蹉跎了很多年,熬死了汉宣帝,匡衡终于等来了喜好儒学、尤其喜爱《诗经》的汉元帝。恰逢执掌兵权的外戚集团想示好文官集团,匡衡居然是由外戚推荐进入朝堂的。
在汉元帝的关照下,匡衡进入了升官高速通道,一直做到了总理。
第四个问题,匡衡的结局如何?
匡衡是历史上只靠一门经书而位极人臣的典范人物。
不过,这个学者型的总理没啥大用,一则只会玩嘴炮,说些匡衡并没有实际操作政务的能力,只会说些“近忠正,远巧佞”、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类的废话,奏章花团锦簇,看上去很有道理,实效性和针对性都很差;其次,当时宦官的势力已经开始膨胀,从前任总理韦玄成开始,朝政实际掌握在中书令石显的手里,所以,在大部分时候,匡衡只有唯唯诺诺的份儿。
当汉成帝刘骜继位的时候,匡衡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
当年,汉元帝封匡衡为安乐侯的时候,分封了三十一万亩土地给匡衡,但是下面办事的人把地图弄错了,匡衡在知悉内情的情况下,道貌岸然,装傻充愣,不要白不要,指使手下将错就错,白白把多出来的四万多亩土地收入囊中。
事发,匡衡从丞相一撸到底,回归老百姓的身份。
少年凿壁偷光,老来装傻窃地。名利二字,又有多少人可以逃脱?
既然是读书人,就好好读书,不要涉足官场这个深水区,说不定连个渣渣都剩不下。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zonghexinwen/2021/0323/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