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这位弃医从文,用犀利的笔伐与腐朽罪恶的旧社会做斗争的大文豪,时常出现在我们成长过程中那一本本教科书里,我们很多人也是从童年到少年,通过在课堂上学习鲁迅的文章来认识这个人的。而如今,教育界有一种趋势那便是“去鲁迅化”,多年来一直争议不断,人们各抒己见,而这到底是文学界的进步还是损失呢?“去鲁迅化”——除去晦涩难懂
“去鲁迅化”即是语文教科书中鲁迅的作品逐渐减少的一种现象。早在多年以前,就有一些地区把鲁迅的文章从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中删除,这样的做法有人反对,有人赞同,褒贬不一。
那么为何要删除这位影响深远的作家的文章呢?原因是鲁迅生活在那个文学正从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的时代,而他本身是提倡白话文的先驱者,但从小接受的文学熏陶都是文言文范畴的,
因此写出来的文字不免晦涩难懂,读来拗口,并且被批判语法错误过多。确实有不少学生调侃道,自己写作文那样写就是语法不规范,而鲁迅那样写就是高深莫测。中学生之间出现了“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现象。
其次,鲁迅作品中政治意味过浓、过于激进等特点,也被教育界视为不适合学生阅读。
如今的中小学教育都提倡给学生“减负”,而确实也有了一些相关的做法,“去鲁迅化”被视作“减负”的一部分——除去晦涩难懂,让学生读课本时读得不那么累。删除鲁迅作品的同时,增添一些时代的新血液,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文章进入教材里,将政治性减弱,将文学性提高。
时代在进步,教育也需与时俱进,这无可厚非,可“去鲁迅化”真的是一种进步吗?
一个创作者的开始,无疑都是先借鉴前人,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的。鲁迅的作品作为中国文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自是影响了许多作家,像莫言、余华、贾平凹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直言,最喜欢和欣赏的作家就是鲁迅,他说:“小时候,我看到鲁迅的文章就头疼,真的是太难懂了,当时恨不得鲁迅少写点文章”。接着又说道:“难懂归难懂,但是值得借鉴的地方却很多。我自己的所有长篇小说加起来都没有鲁迅先生的一个中篇小说来得有价值!”他始终不能也不愿跳出鲁迅的影响。
莫言小说的最大特点在于把魔幻现实主义用得出神入化,这便是受鲁迅的影响。鲁迅的《铸剑》就是使用了这种写法,三个人头在沸鼎中搏斗,既有历史的悲凉意味,又有魔幻色彩的夸张与讽刺。
余华也曾表示,鲁迅是他唯一的精神导师。他对鲁迅的喜爱,完全是出于后辈对前辈的敬仰。文学界也认为,余华是作家中鲁迅精神的继承者。时隔多年,我们还是能从《活着》当中看到孔乙己的影子。贾平凹被誉为文坛鬼才,他的创作受鲁迅的影响也很大,在描绘人性及人物心理时,贾平凹常常有鲁迅的影子,他们一样把文字挥洒得如翻腾的海浪。鲁迅作品中的民族精神
鲁迅纸墨间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激扬的文字,还有他那如时代钟声的深刻思想。
他不仅是文学家,也是思想家、革命家。他生于1881年,逝世于1936年,上天虽然只吝啬地给他五十五年的光阴年岁,但他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变迁岁月,
更用文字记录下那个时代的种种,将一种正直的,不可缺少的民族精神写在纸上,无论是现实意义还是历史意义,都是深远的、巨大的。鲁迅是救亡图存精神的化身,是先进运动的伟大旗手。他在少年时,目睹封建统治下旧社会的黑暗,以无数犀利的,一针见血的文字批判时代,给人以警醒。他在日本留学时,看见留着辫子的中国学生那种奴性,他为此蒙羞,将民族气节付诸纸上,鼓励万万中国人站起来反抗。
上一篇:00后“优秀小科学家”从小崇拜袁隆平
下一篇:宋庆龄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别让阅读关键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