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和载体。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角度说,汉字是学生学好母语的基础,是开发学生智能的金钥匙。
围绕“主体·开放·潜能”一条主线,长期坚持研究识字教学改革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积极响应学习苏联的运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同志将苏联和中国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苏联小学四年制,阅读量70万至80万字。而中国小学六年制,阅读量才20万字。当时分析认为,因为文字不同,苏联课本是拼音文字,中国课本是方块汉字。汉字难学、落后,要改造。这个问题引起了中共中央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因此识字教学改革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此后,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识字等流派应运而生。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识字教学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多年来一直揪着广大语文教师和研究者的心。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始终抱着一颗心,与同行一起,坚持进行汉字教学改革探索。自1998年起,我们对汉字教学进行课题研究,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部部长基金课题“科学教育”的第一个子课题,名为“科学认读”;第二阶段是江苏省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名为“科学认读·潜能识字”;第三阶段为南京市教师培训中心“学习力研究”课题,名为“科学认读·趣味联想识字”。
三个阶段围绕“识字教学改革”这一主题,坚持“开放·主体·潜能”这条主线,追求两个目标:一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过好“识字关”,识2500个汉字左右;提早实现“自主阅读”。二是根据汉字的智能型特点,发掘并发挥其“特殊育人功能”,激发学生潜能。
针对现实问题找准“突破口”,探索识字教学改革“新路径”
课题研究初期,经过实际调查,一个现实问题令人心痛。新学期开学初,学生入学时因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遇到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么多学科,除了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哪一门学科的学习少得了汉字这个“工具”?如数学,不识一定数量的汉字,那些习题怎么看得懂?怎么独立完成?而开学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按照课本的安排,要教学汉语拼音。统编语文课本虽然安排了识字内容,但识字数量极少,这些字与学科课程联系不上。这一矛盾弄得学生苦不堪言,“压力山大”。
我们认为,要找准一个突破口,构造汉字教学的新路径。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放眼当今社会,俯身学生生活,汉字作为文化的符号,简直是触目皆是、触手可及,孩子仿佛置身于汉字的海洋。审视我们的汉字教学,严重地脱离了社会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认定,必须改变脱离生活实际的识字教学现状,改革“封闭型”课程结构。课题组进行大胆创新,明确提出每周开设一节开放的识字活动课,在用好现行课本的同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进行冲破“瓶颈制约”的有效改革。
其一,每周开设一节识字活动课,引导学生做识字的小主人。作为一门正式课程,安排要合情、合理、合规。这一个课时,可从现行语文课时中划分,也可以在地方课时或校本课时里解决。有专家提倡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课程结合开展。这样不仅响应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而且顺应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特点。识字活动课以“开放·主体·潜能”为主要特点,在按规定用好现行教材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课外生活中识字。这样,识字教学“两条腿走路”,走上了“快车道”。
其二,指导学生制作识字剪贴本,手脑并用、轻松愉快识字。
识字活动课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制作识字剪贴本是很好的抓手。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布置收集带有汉字符号的资料,如“我爱吃的食品”等。收集了资料后,学生首先认读物品上的汉字,再依次进行剪贴、编排、美化的手工制作流程。有的学校还举办亲子剪贴会,以宣传生动有趣的识字方法,普遍获得了家长的响应与好评。
其三,开发“汉字开花”识字游戏,运用联想高效识字。
经过多年研究我们发现,中国的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有特殊育人功能,其中游戏功能显而易见。课题组根据汉字的“字根理论”和汉语语素特点,创造了“汉字开花”识字游戏。例如,由独体象形字“马”,可以自然地联想到由它组成的“妈、吗、码、玛、骂、蚂”等一系列字。我们将整个联想的过程用“开花”形式来表征,赋予美感,为学生所喜爱,具有发散、联想思维的直观启示与展示作用。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zonghexinwen/2020/1109/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