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天才,留给后人的

来源:文学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1-0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东汉末年开始的长达四百年分裂的中国终于在隋唐再次统一,盛世再临。大隋开国之后励精图治,短短三十几年不仅发展了科举,还开凿了“利在千秋”的京杭大运河,李唐王朝代隋

从东汉末年开始的长达四百年分裂的中国终于在隋唐再次统一,盛世再临。大隋开国之后励精图治,短短三十几年不仅发展了科举,还开凿了“利在千秋”的京杭大运河,李唐王朝代隋之后,“除隋苛禁”“行均田法”,不仅没有“抑制末业”,“市井之子孙”也可以求取功名,种种措施,都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以及人性的解放,而科举制度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带来了一股全国崇尚文化的风潮,文学也得到了普及的发展。
初唐四杰应运而生,他们四人“承江左之风流,会六朝之华采,属辞绮错,可以代表初唐之体格”,“而(王)勃为之冠”。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王勃的祖父是隋唐之际大儒王通,所以从小王勃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词情英迈”,与他的两个哥哥“才藻相类”。王勃父亲的朋友经常称赞王勃三兄弟,“此王氏三珠树也”。
《汉书》在班固写成之后,一直以文字艰深难懂著称。《后汉书》记载:
《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可见《汉书》艰深难读并非虚言,连一代大儒马融都要从班固女弟班昭(曹大姑)讲解才能明白。唐代颜师古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理解《汉书》,所以耗尽了心血为《汉书》做注释,后人称颜师古的注是最接近班固本义的人。
王勃在九岁那年阅读颜师古注释的《汉书》,一般人能够读下来已经称得上神童,而王勃不仅读懂了,还写了《汉书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错误。
如果因为上面这件事,认为王勃是一个只会钻故纸堆的文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高句丽自南北朝时期崛起以后,趁着中原战乱不断,控制突厥等部族,不停骚扰边关,甚至有入侵中原之意。
隋炀帝正是看到了高句丽的这种企图,才三征高丽,最终功败垂成,拖垮了隋帝国。到了李唐王朝,高宗李治联合百济最终灭亡了高句丽,解决了边患问题。
但是自太宗李世民起开始用兵,百姓疲于征战,王勃看到这一景象,年仅十四岁的他冒死上书给当时巡行关内的右相刘祥道,《上刘右相书》中慷慨陈词:
······伏见辽阳未靖,大军频进,有识寒心,群黎破胆······辟土数千里,无益神封;勒兵十八万,空疲帝卒。惊烽走传,骇秦洛之氓;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于是乘奸放命者,出绳纆以生威;因公挟私者,入闾阎而竞法。虽一物失所,泰阶延旰食之忧;而百战方雄,中国鲜终年之乐。图得而不图失,知利而不知害。移手足之病,成心腹之疾。征税屈于东西,威信蹇于表里······
我们不得不说,王勃的建议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解决边关问题,对于李唐王朝而言,不利于稳定国内的统治,但是征战却让无辜的百姓遭受兵戈之苦,王勃站在百姓的立场之上,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能有如此见识,已经超越同龄人很多了。
虽然唐高宗看了王勃的文章没能够停止征战(也不可能停止征战),却对王勃的才华表示赞赏,于是王勃被授予朝散郎之职,进入到宫廷之中。

沛王李贤雅好文学,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清代著名经学家王先谦说李贤注释的《后汉书》可以和颜师古注《汉书》平分秋色。
王勃的名声很快传到了李贤的耳朵里面,李贤把王勃召到自己的府上,王勃一边陪李贤读书,一边“为沛府修撰”,李贤“甚爱重之”。
在李贤的府上,王勃写成了《平台秘略论十首》,“书成,王爱重之”。《平台秘略》每一首都颇有高论,比如尊师六:
论曰:前史称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岂非士情竭于不顾,主色期于难犯?中人以下,罕免斯累。其有抗辞必尽,忠烈横匪石之心;闻善若惊,君王动顺风之请。相须之际,良可咏也。清河之恭慎真恳,雅为辞益。上引圣朝,下托师傅,和矣哉!

当时斗鸡风靡整个社会,皇子们也染上了斗鸡的习惯。一天,沛王李贤与英王李显斗鸡,身为李贤幕僚的王勃游戏笔墨,写了一篇名为《檄英王鸡》的文章,本来游戏之作,可高宗看到后却怒不可遏,因为文章有破坏皇子之间兄弟感情的嫌疑,于是王勃被逐出了王府。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zonghexinwen/2020/1103/831.html

上一篇:龙港市作家协会正式成立 翻开了龙港文学创作新
下一篇:南山区前海小学:生命化阅读照亮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