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是2008年夏天,中国作家莫言接受了西班牙《国家报》的专访,整个过程十分轻松,双方合作得天衣无缝。然而,当莫言被问到中国何时能出现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时,他却愣了一下。沉默了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说道:“这个荣耀,应该还要等个100年吧。”没想到的是,在短短4年之后,这个荣耀就砸在了莫言的脑袋上,他毫无准备,甚至还有些懵。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先后2段困难时期贯穿了莫言的整个青少年时期,他曾在农村劳动了10年,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等工作成了他的日常。不过,虽说日子苦了点,但莫言却“乐在其中”,他欣然承受命运的磨砺,从中寻找生命的真谛。1976年,莫言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先后历任数职,直到成为一个图书管理员。
那4年,莫言日夜与书籍为伴,古往今来、海内外的那些名著被他翻了个遍,若不是图书馆只有1000多本书,他还会一直看下去。1981年5月,莫言发表了处女作——《春夜雨霏霏》,从此开启了写作之路。次年,莫言的军衔一升再升,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也越来越高。20多年来,他凭借《红高粱》、《蛙》、《丰乳肥臀》、《檀香刑》等作,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波澜。
把时间拉回到2012年,10月11日,正在高密老家看电视的莫言突然被一个“馅饼”砸懵了,他成为了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然而,对于莫言,国人却褒贬不一,尤其是那些没什么文学素养的吃瓜群众,一方面,他们不知莫言是何许人也,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知名作家只有韩寒、郭敬明、唐家三少等人;另一方面,他们觉得莫言“级别不够”,因为在此之前,他并没有什么火遍全国的文学作品。
不过,在莫言被无端指责时,他却没心思顾及这些,因为他知道,高达750万元的奖金终于能实现他曾经对女儿许下的诺言——60岁在北京买房。拿到钱的第一时间,他便在北京五环外的昌平区的小区买了套房子,当一切尘埃落定,逐渐走上正轨之后,他才得知网民对他的“谩骂”,以及同行对他的“炮轰”。
莫言笔下的故事,几乎都聚焦在社会底层的阴暗面,有人说他肆意抹黑人性、作品充满“负能量”,也有人说他沉迷渲染“丑陋”之事,缺少道德上的判断。另外,陈丹青还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没读过莫言的东西,对他不感兴趣,但我知道,莫言得奖和他的作品关系不大,是诺贝尔委员会“识时务”了。
不得不说,这句话乃是“诛心之言”,一部分人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就是西方的阴谋,而莫言在作品中“抹黑”自家人,就是在迎合评委的口味。不过,诸如此类的言论却过于上纲上线了,获诺奖之前,莫言已经斩获了茅盾文学奖、韩国的万海文学奖,他的写作功力是有目共睹的,再说了,他的那些作品已经写了二三十年,难不成从那时开始,他就在向诺奖发起进攻了?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拿个人兴趣去挑战别人的饭碗只会有一个结果——自取其辱。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zonghexinwen/2020/101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