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年轻观众如何欣赏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来源:文学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近日,一部由广东本土出品、台湾导演陈传兴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未映先火,吸引了电影界和文学界不少人的目光。在当下,中华诗词与人们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丽

近日,一部由广东本土出品、台湾导演陈传兴执导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未映先火,吸引了电影界和文学界不少人的目光。在当下,中华诗词与人们的关系究竟为何?而这部以中国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为主角的《掬水月在手》,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又应该以怎样的角度去欣赏?

近日,湾区电影观察系列之“诗境人生——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研讨会”在广东文学艺术中心举办,多位专家和学者观影并展开研讨。研讨会由广东省文联指导,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粤海风》杂志联合主办,广州行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方所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市美学学会协办。

研讨会现场

诗词救了她,她何尝不在救诗词

《掬水月在手》是现年96岁的叶嘉莹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记录了其多艰又坚韧的一生——她经历了战乱、国难、离乡、去国,早年丧母、中年痛失爱女等各种苦难,然而仍在诗词中丰盈,在窘境中生长,不遗余力致力于诗词教学和传播。影片曾入围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纪录片单元,并将于10月16日正式公映。

“诗词救了叶先生的命,但她何尝不是在救中华诗词的命?”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纷纷表达了对叶嘉莹人生态度的欣赏。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秘书长郑大卫感慨,叶嘉莹将其一生“许配”给了诗词。为表达对她的敬意,郑大卫还当场赋了一首藏头诗:“水月光影形态可掬,诗传歌咏才华积聚。嘉兴千秋欢声笑语,莹亮温和情寓心曲。”

观影现场

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副所长、《粤海风》杂志主编卢瑜认为:“影片呈现了一种‘弱德之美’,水是其中重要的审美意象。在我心目中,叶先生已经超越了性别和文化的藩篱,是一名从一合十的‘士’。”卢瑜解释,汉字“士”的构造由“一”与“十”组成,可理解为推已及人,从一合十。

东方诗意叙述美学,人活成了诗

与会者普遍认为,《掬水月在手》艰难却成功地找到了文学纪录片极佳的东方诗意叙述美学之路:画面平静却给人震撼,古迹、壁画、浮雕、字画等大量空镜赋予遐想空间,整体上达到了人格魅力、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同构。

片中放入大量空镜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滕威指出:“片子的调性,文理和质地都是中国式的,是用叶嘉莹的方式去拍叶嘉莹。”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易文翔也认为,影片的风格气质与传主本人十分贴合,“将人生活出诗的模样,莫过于此”。

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副会长刘海玲指出:“导演陈传兴用古韵雅乐画意诗情营造了空谷足音的光影意境,是谓‘诗境人生’。”中山大学教授张海鸥则对片中叶嘉莹的多段诗词吟诵印象深刻,认为其“用生命在吟诵”,“把生命和诗融洽在了一起,配乐与吟诵彼此对应,产生出一种声音上的美学”。

叶嘉莹正以特有的语调吟诵诗词

叶嘉莹曾在南开大学教书,该校教授周志强也通过视频参与了研讨。他在发言中深度阐释了影片与兴感美学的关联:“《掬水月在手》沿着兴感美学的思想,带来那种回溯人生时刻的宛如初见,就仿佛观众第一次来到这个世上,带着一双惊奇的眼睛而非陈规定见来看待影片当中所呈现的事件和情景。”他强调,若非去影院亲身感受,便无法很好地感受影片“流转有韵的节奏、力之境界以及形而上学给我们带来的领悟”。

与会专家们热情交流

诗词有望成为年轻人的新“潮牌”

电影出品人毛继鸿坦承他对《掬水月在手》的期待:“商业只是手段,文化才是我的目的。尤其在疫情之后,我们更该思考用怎样的精神、态度、文化去滋养和传承我们的文明。叶先生的诗境人生为当下人提供了安顿身心的一种方式和指向。”

与会专家一致赞同,影片对中国诗词的传承及走向世界,均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大学教授孔令顺表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记录、传承、传播、弘扬,而电影是国际化的一条好路径。”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赵军则呼吁:“诗境人生,即传统与人格的合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下,我们更要树起文化传承这面旗帜。”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zonghexinwen/2020/1016/748.html

上一篇:欧洲现代派文学之三十一:其他德语作家
下一篇:“火炬引领我成长,争做新时代好队员”,宝安

文学少年投稿 | 文学少年编辑部| 文学少年版面费 | 文学少年论文发表 | 文学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