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三十一:其他德语作家

来源:文学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欧洲现代派文学之三十一:其他德语作家 1.海因里希.伯尔 伯尔(~)是在世界大战中饥馑最严重的年头出生的。他曾用一张面值为一万亿的纸币买了一根棒糖,\"骚乱、罢工、红旗\"伴随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三十一:其他德语作家

1.海因里希.伯尔

伯尔(~)是在世界大战中饥馑最严重的年头出生的。他曾用一张面值为一万亿的纸币买了一根棒糖,\"骚乱、罢工、红旗\"伴随着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家乡科隆市的哥特式大教堂闻名于世,其罗马教堂数量之巨无与伦比。他在第二次大战临结束时被俘,半年后获释,1947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并加入\"四七社\",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战后返回满目疮痍的德国,伯尔深切体会到了荷马笔下奥德赛还乡的那种心情,特洛伊战争,特洛伊的破坏,现实与远古的传说是如此接近,使他惊叹。战争结束了,经济在飞速恢复,但心灵的创伤难以平复,人们依然生活在废墟中。伯尔认为,作家应当\"看到在肉眼的光学范围内尚未出现的事物\"。看见田园诗般的生活表层下的历史隐痛,像狄更斯那样,以笔来剖析社会,使之得到改善。1979年,伯尔宣布退出天主教会,这表明他终于可以断定:人对自己的世界并非毫无办法。

伯尔以195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一声没吭》享誉文坛。小说写经济复苏时期普通劳动者的困苦状况,在内心独白、心理活动的平行与交替叙述中推进情节,出版不久即被译成多种外文。《无主之家》(1954)将五个人物的内心独白交织起来,用多层次结构的手法写孤儿寡母和潦倒的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

《九点半打台球》(1959)以一个建筑师的家史反映德国社会的变迁,中心事件是一座修道院建造,摧毁与重建。军中爆破专家罗伯特受命炸毁由他父亲菲梅尔设计建造的圣.安东尼修道院,以便给大炮射击腾出空地,战后他的儿子则又在参与重建修道院的工作。罗伯特不敢向父亲和儿子承认他做过的那件事,他过着安宁的、有规律的生活,每天\"九点半\"到旅馆去打一小时台球,而内心深处颇不平静,他的母亲一直住在疯人院里。全家人相敬如宾,平安无事,但谁都明白他们生活在欺骗之中,沉重的压抑感无法缓解,因为他们无法把历史从心中抹去。小说的整个情节是在菲梅尔的生日聚会上,由几个人的交谈、内心独白、回忆,多角度地、断断续续地展示出来的。叙述手法类似福克纳。但在福克纳笔下给现在家庭造成压抑和损害的是失去的美好时光,伯尔笔下的家庭无法摆脱的却是噩梦般的过去。70年代以后,伯尔的小说加强了批判现实的份量,《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1971)写一个妇女由于背弃现存社会的处世哲学而连遭迫害,人物众多,情节复杂,时空大幅度转换,作者以气象阔大的描述对社会现状进行了全面批判。《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1974)和《监护》(1979)写新闻界和警界的内幕,采用新闻纪事手法,是伯尔对现实问题的直接反应。

2.马丁.瓦尔泽

瓦尔泽(~)是学者型的作家,他1951年通过的博士学位论文便是研究卡夫卡的专著。1958年以后,他曾多次到英美许多大学讲授德国文学和创作课程。60年代出版的《间歇》(1960)和《独角兽》(1966)已显现他本人的独特风格,70年代继续进行形式、结构、手法和语言的实验,发表《虚构》(1970)、《加列斯特尔氏病》(1972)、《坠落》(1973)、《爱情的彼岸》(1976)、《惊马奔逃》(1978)和《心灵的活动》(1979)等一系列小说。80年代又有《天鹅之屋》(1980)、《安泽尔姆.克里斯特莱三部曲》(1981)、《致洛尔特.李斯特的信》(1982)、《激浪》(1985)、《多尔勒和沃尔夫》(1987)和《狩猎》(1988)等新作,此外还有几部剧作,其中《橡树和安哥拉兔》(1962)已译成中文。

瓦尔泽是\"四七社\"成员,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自己的创作可以\"参与变更这个社会,使其更加民主\"。在创作手法上不拘于现实主义的套路,广泛吸收卡夫卡、普鲁斯特等现代派作家的技巧,以心理分析、细节描写、讥讽和借喻见长。他笔下的人物大都是知识分子,他写知识分子的软弱(《虚构》),个人与社会之间力量对比悬殊的对抗(《加列斯特尔氏病》、《坠落》),人到中年的苦闷遁世心情(《惊马奔逃》)和感情纠葛(《激浪》),他不重情节,比如《间歇》,绝大部分是主人公的感受、观察、联想和回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交叉重叠,整个社会的全景由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内心视野中展示出来。

3.乌韦.约翰森

约翰森(1934~)在25岁时以其长篇小说《对雅各布的种种揣测》(1959)而一鸣惊人。有人称其为\"伟大的文学事件\",因为这是一部\"非亚里士多德小说\",如同布莱希特戏剧强调观众的参与一样,这部小说要求读者从不同叙事层次上自己作出判断;有人认为这是\"一件伟大的政治事件\",因为它处理的是国家分裂后对人们造成的影响。作者本人就是在小说出版的当年从东德移居西德的。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zonghexinwen/2020/1015/746.html

上一篇:《文学少年》是正规期刊吗什么级别教育期刊维
下一篇:年轻观众如何欣赏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

文学少年投稿 | 文学少年编辑部| 文学少年版面费 | 文学少年论文发表 | 文学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