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前言乱象
文|范一直
刊于《艺术市场》杂志2019年7月号
【 一个书画展的品位,从一篇前言中约略可见。缺少一篇好的前言,展览难言完美。】
范一直
随笔作家
近日,笔者应某策展朋友之邀,为两位画家联袂举办的画展写了一则简短的前言。此前,也曾给当地德高望重的书法家之展览写过“序”。自己非书画圈中人,也不是艺评家,写前言事乃朋友之请,难以推脱,个人并不署名。不过,平时“聊借画图怡倦眼”,常观摩各级各类书画展。据个人观展体验,对当下书画展“前言”之乱象有所感触。
一是“赤膊展览”。有的基层书画组织搞的展览有时没有前言,被人戏称为“赤膊展览”。不知在“展览学”中“前言”之设是否有定规。私忖一正式展览,无论众人参与的主题展,或个人展及“特展”,前言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借此略述展事之缘起和旨意,展览内容之概况或特色,主办者之期许等,可让观众对该展览有几分总体把握或大致定位。好的前言对展览有“点睛”之效,或有“导览”性。好比新闻导语,简明扼要地概述新闻的核心内容。否则,观展者恐怕只见展品之木,而难见展览之林。“赤膊”现象,可能是主办方疏忽或轻视,也可能是“弄墨”者不能“舞文”所致。遇到“赤膊展览”,感觉有点像撞见“无头尸”……而一个不看前言的观展者,大抵是来展厅“轧热闹”的。
二是文字冗长。洋洋洒洒,动辄上千字,密密麻麻一大版,哪怕内容不错,但有耐心站着读完的观展者,不知会有几个。普通观众看一个并非大型的展览,一般花四五十分钟。让他用五六分钟站着读完前言,可能性很小。鲁迅的《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仅370字。他为画集《木刻纪程》写的“小引”也仅720字。笔者写过的书画展前言,篇幅皆不超300字。邓公说“学理论要精要管用”,展览前言亦当力求精而管用。作为实用文体之一,前言多少带有说明性,而说明性文字以准确简明为第一要务。文字的简明精当,和文言功底密不可分。同样的内容,借文言之助,比单纯的现代汉语大概能节省1/3篇幅。如鲁迅用文言写成的《〈北平笺谱〉序》,言简意赅。书画本身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前言倘文字上能汲取古汉语精华,则于展事锦上添花。理想的前言文字,以雅洁为上。汪曾祺散文集《蒲桥集》出版时,应出版社之约,自撰一段“广告语”:“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雅洁滋味,不鲜也难。
三是内容驳杂。具体有下列几种情形:一是充塞着官腔或套话。如果说官办展览于此在所难免,那也当适可而止,能免则免。观众来欣赏艺术,而不是来听时政报告。二是把应放在书画家个人简介的内容,放进前言里。如参加过什么级别的展览、得过什么奖、出任某艺术团体职位等,多自我显摆,不看也罢。观众想从前言中得知的是展览概况或艺风概貌,而不是个人荣誉或头衔。三是太学术化或过于文艺腔。前言面向大众,以介绍为主,不宜探讨学术,即使涉及专业话题,也当深入浅出。前言有文采固然好,如文艺腔过度,弄成“散文诗”,则多失前言之“初心”。四是鸣谢单位一长串,前言变成半封感谢信。办展览不易,需要各方支持,但致谢对象,可体现在“展标”中协办或赞助方之名录,不必罗列于前言。
有一定规格的展事,策展方通常有“学术主持人”或“艺术总监”,写前言当是其职责应有之义。笔者拿展览前言之乱象说事,希望主办方不仅关心展品的征集、选择和陈列,还要重视前言之事。一个书画展的品位,从一篇前言中约略可见。缺少一篇好的前言,展览难言完美。用吴方言来说的,前言至少是一个展览的“出面相”。
近40年前,笔者尚是青葱的文学少年时,在“昌硕故里”--浙北安吉县文化馆,看过潘天寿弟子李大震先生的画展。画家自撰的前言精短有神,要言不烦,有六朝小品的遗韵,至今仍有印象。后来和李先生成了忘年交……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zonghexinwen/2020/0811/544.html
上一篇:她是北大文学博士,出国后嫁给大25岁的美国教
下一篇:晨读 | 如果毛毛虫会尖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