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年,终于等来了7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在央视纪录片频道的播出。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制作方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了解到,《文学的故乡》分为《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六部,这六名国内知名作家将出现在他们各自的故乡镜头中。那么,他们文学作品中儿时的故乡与当下的故乡发生了哪些变迁?他们又如何在乡愁中构建自己的文学精神家园?他们跟父老乡亲关系如何,发生了哪些情感故事?这些疑惑将在7月20日——26日每晚20时的分集纪录片中找到答案。
以土地为主题追寻作家童年生活场景
谈到《文学的故乡》纪录片拍摄主题时,北师大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称,他在2016年开机拍摄时确定以土地为主题,并且有上述作家作品当中的文学现场可以复原,有故事可以承载的地方为拍摄基地。比如,莫言在小说《红高粱》里的那座桥,阿来在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土司遗址,还有贾平凹小说《秦腔》中的清风街,迟子建小说《北极村童话》里的白桦林等等,通过这些旧址可追寻到这些作家童年生活时的场景。
在他看来,写农村题材写得最好的是贾平凹;莫言老师的作品则比较深刻,入木三分。他是真正的以农民的身份来搞文学创作的。他在农村那么多年的生活经历,已经内化为他观察世界的眼光。比如,他创作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书中女主人公上官鲁氏的丈夫无法生育。但是按照那个旧时代的宗族制度,上官鲁氏是必须要给这个家族添香火的,否则就会被认为大逆不道。
最终,上官鲁氏通过借种、野合,与七个男人生育了8个女儿。上官鲁氏用自己的肥臀生育了她们,又用丰乳哺育了她们。但是这些女儿长大后,联同他们的丈夫,所带给母亲的只有无穷尽地灾难和痛苦。“我觉得莫言老师通过对上官鲁氏的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很真实的还原了那个年代农村母亲所独自承受的苦难现实。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批判那个母亲是愚蠢的,她能顽强地在这片土地上活下去,就已经体现了她不平凡的一面。”张同道说道。
他认为,莫言老师是将这位母亲和她所生活的热土结合到一块去抒写的。“土地不是光长高粱、小麦,不长草。相对于早早辍学在农村里放羊的莫言,在河北平原上长大的我,由于后来考上大学毕业即进入学校任教,使我对于农村土地的感触比较浅。为此我抱着体验生活的态度,通过跟踪拍摄《文学的故乡》纪录片,补回自己对于农村的那份情感。”
文学的故乡改变和影响了生活中的故乡
张同道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些纪录片拍摄幕后花絮,莫言老师在他的山东高密家乡找了一名少年,在纪录片中饰演他少时家境贫困,早早辍学去牧羊的这段辛酸历程;迟子建躺倒在家乡漠河冰天雪地的白桦林中,全然不顾零下40度的极寒天气;摄制组还在隆冬时节,爬上阿来家乡海拔4400多米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雪山上,给摄像机裹上棉衣后拍摄;另外,纪录片还讲述了贾平凹笔下的主人公刘高兴走红后,不再挖煤球、开拖拉机,而是依托贾平凹的平台成为了文化商人,过上了比较宽裕的日子。
张同道还表示,他拍摄这部纪录片中的艺术构思是,所涉及的作家以自己的故乡为蓝本,创作了文学的故乡。反过来,文学的故乡又影响和改变了生活中的故乡,虚实结合,艺术和生活在不断地交替变化。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从该中心提供的《文学的故乡》纪录片片花中看到,迟子建坐着狗拉雪橇,穿行在茫茫白桦林中;莫言行走在海边,在红高粱田边散步。他在一位老人的寿辰上敬酒,称家中有老人,感到到背后有靠山。
另外,贾平凹望着滔滔黄河水,跪在父母坟前焚烧冥币祭拜。在他看来,故乡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只有父母在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故乡;毕飞宇奔跑在苏北平原上的那块金灿灿的油菜花地里。镜头中,他说,“我为什么要如此热爱写作,如此虚构小说,说白了还是好奇心在驱动你,我相信只要我在那片大地上书写过,我就有理由把它看成我的故乡。”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张恩杰编辑/贺梦禹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zonghexinwen/2020/0723/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