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20:00,走近六位当代作家故乡的文学纪录片《文学的故乡》将正式亮相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这是国内纪录片界首次深度聚焦中国当代文学和作家,以纪实影像为载体寻找文学的发生与萌芽,为中国当代文学存像。
从2016年夏天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率团队跟踪拍摄了莫言、贾平凹、阿来等6位作家回到故乡的踪迹和对故乡的感受。
阿来:“整个川西北高原,都是我的故乡”
在纪录片里,阿来回到他少年时代极力逃离的故乡马塘,有激发最初诗歌冲动的梭磨河,改写命运的松岗水电站,青年时代调研的土司官寨……他带着一台相机,沿途随时随地拍摄植物花卉。在卓克基土司官寨,追踪《尘埃落定》的原发地,听阿来讲述卓克基土司官寨的前世今生。对着镜头阿来还讲述了《尘埃落定》创作开始的起因和写作状态,“我没有构思过《尘埃落定》。我就想起一个很好的场景,想起一句很好的话。就作为小说的开头。我就往下写。我觉得不用刻意安排。对于这部小说,我觉得自己连一个话剧导演都算不上,而更像一个话剧的美工师。我搭了一个舞台。这就是这个小说的空间。右边有一扇门。什么人物推门进来,我都不知道。但是人物一旦推门进来,他们就在我搭建的舞台上互相认识,产生联系,发生冲突,变成一台戏剧。”阿来还进一步阐述自己的小说观,“小说就是一个探索各种可能性的过程。小说中的人物,存在各种可能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只能做一个选择。”
作为一位作家,阿来对于自己的故乡,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对于故乡,我曾经很不爱,现在有点爱。我不想美化,也不想丑化它。我所有的书写,都想还故乡一个本来的面目。其实故乡也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投影。写故乡也是写自己。我不认为,我必须回到我出生的那个村子才叫回到故乡。我把故乡放大,整个川西北高原,都是我的故乡。”
张同道:阿来篇是我心中的一道光
我们站在梭磨河畔,谈他的诗集《梭磨河》;我们进入原始森林,去感受他的《空山》;我们踏上草原,去吟诵《三十周岁时漫游若尔盖大草原》;我们回到卓克基土司官寨,去触摸《尘埃落定》……”张同道感叹,阿来篇贡献了纪录片中最美的风景,而阿来在镜头前的真情流露,诠释了对故乡最深沉的爱。
让文学回到现场
“《尘埃落定》刚刚出来,我就读了。语言纯净,有韵味,像诗歌一样。关于土司,我们可能知道些传奇,而他写了那么多新鲜的、有趣的、深入人性的故事,非常触动我!”张同道坦言,那时起,他就记住了阿来这个人。
2016年,筹拍《文学的故乡》,从中国文坛那么多作家里,张同道确定了六位,全部都是他的个人情怀。“这是我个人喜欢的作家。”这位北师大的文学博士,至今因为自己没有成为作家而耿耿于怀,他称自己是“文学的逃兵”,却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文学的阅读,“这种阅读,让我在心中保留了一块属于自己的精神花园,人生路漫漫,这里至少还有可以欣赏的风景。”而阿来,正是那一片最自然、充满生机的风景。
“我曾说阿来是‘自然之子’,身上有一股原始而野性的力量,正如他喜欢的诗人惠特曼一样。”张同道称阿来阅读了马尔康的每一条山谷。在他眼中,阿来是天地间一旅人,是用生命与自然对话,“他用腿去丈量、去阅读,草原、山川、河流……”因此,阿来篇与众不同。“我们几乎所有的访谈都在现场进行。”让文学回到现场,于是就有了在阿来篇的开头,可以看到恢弘壮阔的草原大场景,在地平线腾起第一道金光之时,阿来用他独特的低沉嗓音念出了“现在,诗人帝王一般 巫师一般穿过草原/草原,雷霍开放中央/阳光的流苏飘拂/头戴太阳的紫金冠/风是众多的嫔妃,有/流水的腰肢,小丘的胸脯……”张同道直言,采访阿来的过程中,背景里有丰盛的风声、清脆的鸟鸣、空山的回音。“唯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属于阿来的文学故乡--他完全是一个山川之中长出来的作家,他笔下的力量、野性、清新、诗意,都来自于这片土地!”
让三道光慰藉心灵
阿来篇,张同道拍了三次,时光流转了三季。夏、秋、冬。2016年10月,第一次阿来没有随行,张同道和他的团队去马尔康收割秋天,捕捉嘉绒藏区的秋景。张同道特别提到了三道光。第一道,是来自大藏寺的日出,为此他们凌晨四点就出发,10秒钟镜头,他们花了5个小时!“逐格镜头里,太阳一点点升起来,打亮整个大藏寺。庄严、肃穆、神圣!”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zonghexinwen/2020/0722/443.html
上一篇:儿童文学《玄狐心》出版:“后浪”讲给同龄人
下一篇:文学作品欣赏:一纸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