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文学与医学的关系

来源:文学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学与医学的关系任应秋文学与医学的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逐渐密切起来的。要学好医学,必须学好文学。但在医学的“巫医”和“良医”时代,则两者是没有什么

文学与医学的关系任应秋文学与医学的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逐渐密切起来的。要学好医学,必须学好文学。但在医学的“巫医”和“良医”时代,则两者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从经验上升为理论以后,“医家奥旨,非儒不能明”(《儒门事亲》邵辅序),必须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能掌握,这就是所谓儒医,文学与医学便发生关系了。《千金要方:大医习业》说:梯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靓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认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曜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者矣。。李梃《医学入门》亦说:“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正因为如此,所以历代名医多是大学问家,起码是通儒。华佗兼通数经。仲景学问多大?不太了解,但他说:“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伤寒论序》)看来,他定是很高明的。何况《伤寒论》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古文。皇甫谧博综典籍百家之言。葛洪广览群书,下至杂文,记诵万卷。徐之才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孙思邈通百家说,善言老子庄周,诏为国子博士。厌安常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朱丹溪从乡先生治经,得朱子四传之学。王履学究入天,…文章贯世。+王纶举进士。喻昌博极群书,精力过人。徐大椿于百家诸子,星经地志,音律武技,无不研究。因而他得出一个结论说:。今之学医者,皆无聊之甚,习此业以为衣食之计耳。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极,以救人之死,其理精妙入神,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也。黄帝、神农、越人、仲景之书,文词古奥,搜罗广远,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凡病之情,传变在于顷刻,真伪一时难辨,一或执滞,生死立判,非虚怀灵变之人不可学也。病名以千计,病症以万计,藏府经络,内服外治,方药之书,数年不能尽其说,非勤读善记之人不可学也。又《内经》以后,支分派别,人自为师,不无偏驳,更怪僻之论,鄙俚之说,纷陈错立,淆惑百端,一或误信,终身不返,非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也”。所谓聪明敏哲,渊博通达、虚怀灵变、勤读善记,精鉴确识这些本领从哪里来呢?不多读书是办不到的。我四岁启蒙,一直到十七岁,从《三字经0。《唐诗三百首》到十三经共读了十四年的经史子集诸书。后习中医,又从《医学三字经》到《内经0。《伤寒0。《金匮》……读了许多古典医籍,故老师不讲医学,自己能读懂全凭十四年的古汉语基础,不然一定要闹《冷庐医话》中所说的笑话:矗近世医者能读《内经》鲜矣。更有妄引经语致成笑端者。如治不得寐,引半夏秫米汤覆杯则卧(《灵枢·邪客》),云是压胜之法,令病者服药后覆杯几上,谓可安卧。治脚疗,引‘羔梁之变,足生大丁夕(《素问.生气通天论》)以为确证譬不知足者能也,非专指足而言。(按这个问题,王冰在《次注》中亦作了错误的解释,他说:“四肢为诸阳之本也,以其甚费于下,邪毒袭虚故耳”。真是望文生义。)又有治瘅疟证,以“阴气先伤,阳气独发,为《己任编》之言,盖未读《内经\)、《金匮》,第见《己任编》有是语耳。疏陋若此,乃皆出于悬壶而知名者也。”话虽无多,已足以说明学习古汉语对学习中医学的重要性。学习古汉语应该包括的内容,个人认为:(一)古代文学著作,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的反映。例如:最早的一篇散文,《商书·盘庚》实际就是商代统治者晓喻臣民的一篇文告,其中如“若网在纲,有条不紊”,“若火之燎于原”等生动形象富于哲理性的语句,至今仍流行在社会生活之中。确是一篇好文章。春秋战国产生了《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优秀的诸子散文,以及《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优秀而富有现实意义的历史散文。两汉的文章可分为三大类,赋、政论文,史传文。无论在叙事和说理方面,还是在塑造历史人物或反映社会现实方面,都较先秦时代的散文,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吴楚材叔侄选《古文观止》二百二叶‘二篇,汉以前占了一百另四篇,是有道理的。不过要学好古文,不论是《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得读,读书中要注意历史知识的积累,如没有历史知识,是读不好文章的。(二)对中国的古文字、古词汇,一定要具备些基本知识。虽不必从文字学的高度来要求,但如《说文部首》、《说文解字》,特别是清王筠的《说文释例》,指导学生看看,使其基本理解六书、说文条例、体制等就行了,也用不着从词汇学的高度来要求。此外,可以把《佩文韵府》、《词诠》介绍给他们,使其能够查阅,以便应用。杨树达的《词诠》是可以当做词汇手册来使用的。工具书最起码要会查《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渊鉴类函》(主要从中掌握典故),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和工具书,才能读懂弄通、学好中医各类古典医笈。(三)中国的古书,特别是秦汉以前的,由于文字的变化(蝌蚪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最后才演变为楷书),由于刻印条件限制以及传抄错漏等带来的困难,常使人读不通,解释不了,对此必须下一番考据功夫,才能掌握。不仅学习古文学是如此,就是有的流行口语,亦存在这个问题。例如“胡说八道”,为什么不七道、九道,只胡说八道呢?仔细一查,《金瓶梅》六十一·回,西门庆骂潘金莲道;“单管胡说白道的,哪里有此勾当”。白,凭空的意思,白道,就是没有根据的乱讲,和胡说意思一样,意谓“不负责任,毫无根据地随意胡说乱讲”。因白、八音近,俱是入声,所以“白”就写成“八。了。若不考据,对这个小问题,便不能作出正确解释。考据学包括训诂与校勘两个方面,是读古籍刁;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明代方以智的《通雅》,清代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是读汉以前先秦诸子古籍最好的工具书。同时,先秦古籍多有韵语,在古典医籍中《内经》尤为突出。《素问·八正神明论》:“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o·。《灵枢·刺节针邪》:“凡刺寒邪日以温,徐往徐来致其神,门户已闭气不分,虚实得调其气存”。顾炎武谓前者绝似《荀子·成相篇》,后者为七言之祖。因此音韵学亦是阅读古籍必需的一门知识,有一不备,在阅读时都可能遇到困难。(四)对现代语文,要有“基本功”,不但掌握字和词的含义,而且掌握语法,修辞,懂得逻辑。否则即使你读通了古文,却不能将古文翻译成通畅的现代语文。搞外文娜尹1981年弟1期翻译要求信、达,雅,古文翻译也必须按此三个要求。信就是翻译可靠,符合原意,达就是通达,通顺,使人一读便懂,雅就是优美典雅。尤其是译诗词一类韵文,要注意音节,使人读起来朗朗然,好听得很。现在《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虽然都有白话文译本,但读起来都觉得疙疙瘩瘩,失去了雅这一条。这是没有掌握现代语文基木功所致。译古文和译外文同理,不能一字对一字地直译,一字对一字译出来的,不但语义难通,甚至会译错,译反。约言之,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为学习古汉语所不可缺。中医学院的古汉语课应摆在什么地位?究竟应该怎样进行教学?根据上面的分析,我认为它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而且是最主要的基础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首先是要增加教学内容,现在教材的内容应该大大增加。北京中医学院通过几位教师的努力,搞了一套新教材,包括选文,专题、难字等三部分,我主观的看法,这是迈出了一大步,基本上有了上面谈到的内容。大家来了,还希望多捉意见。我现在的设想是,这教材还应该有所补充,例如选文部分,可能过多地侧重了医学方面的文章,文的分量还不够。郑板桥曾说;“四书之上有六经,六经之下有左史庄骚,贾董策略,诸葛表章,韩文杜诗而巳,只此数书,终身读不尽,终身受用不尽”。他特别提到:/J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木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实,垓下之会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象板桥说的这类好文章还要多选,医学方面的文章可以选好一点的,但不宜多,因为毕竟是讲古文,不是讲医学。是给医学打基础,并不能代替医学课程。其次是要增加教师力量。由于多年来没有把古汉语课摆在一个适当的位置,重视不够,有的和医史混在一起,有的则将医史、各家学说、医古文三合一,这个面貌必须改变,课程内容如果按照上述要求,牵涉的面是较广的,文选学、小学、现代语法学,这三个部分包括的内容非常多。譬如小学,最主要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三方面,每方面又有不同的内容,如训诂,又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助学等等,象这样复杂的内容,应成立独立的教研室,配备有专长的教师,必要时可以商请某学院举办古汉语师资培训班,培养师资,共同来完成这个任务。再就是教学寸数应该大量增加,如按照新设计的内容,估计必须三百学时以上才能完成。可平均布置于三个学期,如果要布置的作业较多,还可以考虑适当增加时数,特别是要增加读书指导和习作时数。研究古汉语的许多基本书,虽然不能一一细讲,指导学生看一看也好。例如《尔雅》就是最基本的一种,若看都不看一遍,实在说不过去。《马援诫只子严敦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凋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一般都以狗为犬,甚至后世小说戏曲里,竟改成//画虎不成反类犬”。但查《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晋郭璞注引汉代法律说:“捕虎一购浅三千,其狗率之"。意思是说捕到一只虎崽子就尝给三千钱的半数。清人郝懿行《尔雅义琉》说:((熊虎之类,其子名狗,《玉篇》作豹”。《尔雅·释畜》又说:“未成豪,狗”。郭璞注:甜狗子耒生干毛者”。说明这个狗不能释为犬。它如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马建忠的《马氏文通》等,都是必需要看的。象这样繁多的内容,不大量增加课时是不行的。古汉语课固然是学中医的重要基础课,我还建议增设中国史、古代哲学史两门辅助基础课,以古文为主,配合讲点史学、哲学,以文史哲为中医学的基础,这是比较符合实际需要的。当然,这亦不是创递,孙思邈早就已有读五经,读三史、读者庄的倡议了。因此这一设想不是毫无根据的。通过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qikandaodu/2021/0610/1268.html

上一篇:关于细节描写的通讯
下一篇:精神快乐是最好的滋补品文学巨匠巴金的长寿人

文学少年投稿 | 文学少年编辑部| 文学少年版面费 | 文学少年论文发表 | 文学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