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苏轼,中国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已逝九百多年,但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万古不朽。当代著名女作家方方说:“如果我活在苏轼的时代,我一定想方设法嫁给他。”为什么一个亡故多年的人还让人如此追崇?那是因为苏东坡不仅是个文学奇才,更是一个“通才”,前人称他的词赋以“江山风月作骨”。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曾经学过的苏轼作品中写月的句子。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师:很好。这些诗词句中的“月”有的体现了他大彻大悟的思想境界、豁达的人生态度,有的表达了他要报效朝廷的豪情,有的又反映了一种悲凉的心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看看这首词中写月的句子是哪句,此句又有何妙处?
生:词中写月的句子是“缺月挂疏桐”。这个月不是满月、圆月,而是残月,暗示作者心有不如意之事,一个“挂”字又显其孤零,“疏桐”是指树叶凋零、枝条稀疏的桐树。这个句子巧妙地为幽人、孤鸿的出场营造了氛围。
生:紧接的第二句“漏断人初静”是由月引出夜,“漏”字动词作名词,是漏壶的意思,漏壶是古代计时的器具,“漏断”说明漏壶的滴水声已停,夜已深,万籁俱静。这两句应是用了白描的手法,交代了时间,描写了夜色的凄清,为后文的感情作了铺垫。
师:是啊!试想,残月、疏桐、漏断、人静,该是多么冷清、寂寥和令人伤怀啊!此时此刻,有谁在赏残月呢?
生:从“谁见幽人独往来”中可知此时幽居之人独自往来徘徊在月下。
师:那这个幽居之人是谁?幽居何处?
生:幽居之人是苏轼,幽居之地是黄州定慧院。
师:东坡为何幽居至此呢?
生:他因不满王安石变法在执行中的过分做法被排挤出京城,后又因一句“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酿成了千古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被指斥“污蔑朝廷”而入狱,受尽折磨,贬作黄州团练副使这个闲职,寓居定慧院。
师:那有谁可说说“寓居”为何意?
生:“寓”为“寄托”之意,可见寓居是寄居在别处,不在故乡居住,题目指苏轼被贬,离开故土至黄州居住。
师:那从这句中,你感知到苏轼的心境是怎样的呢?
生:句中“谁见”一词为反问,意为没谁见,此时作者感慨没人看见他在这月下独自徘徊。而“往来”一词更突显出苏轼因人生的遭遇而夜不能寐、内心久不能静的状况。
师:那谁能想象他此时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使他夜不能寐、独自徘徊呢?
生:他此时在想如此月夜,却无人与我共赏。
生:他可能还在想:我一心为朝廷,指出新法执行的不合理处,却遭此厄运,没人赏识我,何人能与我志同道合啊!这不由让我想起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那时他还有好友张怀民可想、可邀、可伴,而此时与之相伴的除了残月,就只剩“孤鸿”了。
师:那么有谁能加上一些助词,有感情地来朗读这两句呢?
生:唉,谁见幽人独自往来啊!唯有缥缈孤鸿影!
师:不错,这样朗读情境皆出。那这里的缥缈孤鸿影就真的单指是孤鸿的影子吗?
生:我想这里既是实写孤鸿与独自幽居之人相伴,同时作者可能还借孤鸿暗指孤独的自己。
生:我认同刚才这个同学的说法,我们看词的下片“惊起却回头”,从上片孤鸿影可见并没有别的大雁来伴,而下片的这句表现睡下了却又惊醒回头,我想这并不是什么声响、动静惊醒了他,而是内心不宁静,从这一点看,这个孤鸿与前面独自徘徊的幽人的心境是何其相似!
师:所以我们认为这是用了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孤鸿暗指作者自己,这也与苏轼浪漫的创作风格照应。由人及物,由物及人,大胆想象,应该是以鸿喻人,或象征的手法。
生:特别是后一句“有恨无人省”,孤鸿是不知道恨的,此恨实为幽人的恨,更显现出孤鸿即幽人,幽人即我,我即孤鸿。
师:那我们来想想,我恨什么呢?
生:我理解这个恨有遗憾之意,遗憾无知音与我志同道合。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qikandaodu/2021/0518/1218.html
上一篇:穿越乡村的时间
下一篇:宴饮文学与贬谪文学的抒情艺术及其相似性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