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非遗“吴歌”的活态传承探微

来源:文学少年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吴歌,是指用吴语演唱的,在吴越地区流传的民歌民谣的总称。它是几千年来父辈留给我们的文学瑰宝,更是音乐财富。吴歌于2006年被收录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

吴歌,是指用吴语演唱的,在吴越地区流传的民歌民谣的总称。它是几千年来父辈留给我们的文学瑰宝,更是音乐财富。吴歌于2006年被收录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类别”中。在吴歌一系列的传承活动中,大部分研究是以探讨其文学形态为主的,而它的传承仍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吴歌,实则为声音的文化,却因文献中缺乏音乐文本,始终在音乐的传承上鲜有突破,传统作品无人问津,新作品难以获得认同。笔者认为,若要使吴歌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散发出新的光彩,研究吴歌的“歌”(音乐形态)才是活态的传承,留住吴地声音的记忆才是研究的核心。

一、十年磨一剑

近10年来,笔者致力于吴歌田野调查与研究,走遍了吴语地区各个村庄小镇,向老一辈吴歌传承人学习吴歌特殊且直白的传统演唱方法,学习各个地区不同的方言,对代代吴人口传心授的吴歌进行记谱与整理。

(一)寻吴歌

作为在上海土生土长的笔者,从小浸润在上海童谣和弄堂的叫卖声中,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上海本土的声音,成为了笔者儿时最珍贵的记忆。而上海除了这些民间小调之外,在奉贤、崇明、金山、松江等周边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山歌和田歌。随着吴歌研究的深入,笔者在查阅《中国歌谣集成》的同时,不仅走访了上海的各个城镇,而且还寻访了江苏启东、常熟、嘉善等地区和乡野,试图搜集吴歌的第一手资料,探寻吴歌的音乐形态和生存现状。在这个过程中,笔者遗憾地发现,吴歌的传承境地非常尴尬。随着田野劳作和传统山歌活动的减少,以及年事已高的山歌能手及乡村青壮年的流失,唱山歌已不再是曾经那般流行的娱乐活动,没有人唱没有人听成为了最关键的问题之一。令人堪忧的是,会唱吴歌的山歌能手相继离世,吴歌传承迫在眉睫。

(二)学吴歌

上海作为吴方言使用人数最集中的地区,应当担负起保护这一珍贵人类文化财富的责任。而作为吴地的年轻一代,更应该具有传承吴歌的意识,让它走出山野,令吴歌逐渐在城市音乐文化中生存下来。因此,笔者在田野调查期间拜师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歌代表性传承人陆瑞英老人,学习吴歌特殊且直白的传统演唱方法,学习各个地区不同的方言,希望通过学习演唱,亲身领悟吴歌的真正精髓和音乐内涵。

(三)记吴歌

在学习演唱吴歌的过程中笔者遇到了诸多的困难,首先吴歌是代代吴人口传心授的歌谣,并没有文本记录;其次吴歌大多节奏自由,唱腔极具个性,每一次演唱都有演唱者强烈的个人风格;再次吴方言各异,学习吴歌需要对吴地每一种方言咬字进行区分和练习。因此,为了真实还原吴歌的面貌,演唱地道的吴歌,笔者分别采用了两种方式对吴歌进行记录:声音的记录(录音)以及音乐文本的记录(记谱),以便于在后续的研究中反复揣摩和研究。

二、声音的重塑

为了进一步推广吴歌,使更多人听吴歌、赏吴歌、爱吴歌,笔者选取了一部分流行于吴语地区的传统山歌、小调、叫卖、说唱,本着保留吴歌原汁原味风貌的原则,运用吴歌多样性的声音素材,挖掘吴歌多变的音乐元素,加以重新编曲及电子人声处理手段,同时结合电子音乐与幻听音乐的音乐形式,使这些古老的千年音乐遗产焕发出新的光彩与活力。

(一)唱吴歌

吴歌是植根于民间山野的艺术,没有经过任何的雕琢,她是透着大地泥土气息的自然音乐作品。因此演唱吴歌不同于传统的民歌,她需要更为直白的、甚至是原生态的表达方式。笔者试图抛弃一切演唱技巧,利用笔者已有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知识结构,从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环境、创作意图和叙事手法出发,挖掘作品本体所要表达的艺术情感,希望运用最原始真实的方式诠释吴歌。

(二)编吴歌

吴歌如同一位屹立于千年的老者,透着历史的厚重和怀旧的气息。如何使现代城市人接受她并欣赏她,一直是困扰笔者的难题。曾经有一些作品尝试改编或者重新创作此类传统的山歌小调,但很多都陷入了卡拉OK式的歌配乐或者严重脱离原始形态的窘境,甚者有些作品非但没有提升她的艺术价值,反而画蛇添足地破坏了原作的韵味。那么,如何才能在既保持原有吴歌的曲态风貌,又能与现代生活的时代律动相结合呢?经过反复的尝试与实验,最终选择使用了电子音乐手段,结合世界音乐风格(World music)、电子幻听音乐(Acousmatic)风格等来进行创作。在这两种完全不同定义的音乐形式作用下,有些作品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当今听觉审美;也有些作品具有一定的音乐学术价值,可以在多层面上展开研究,为吴歌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这些作品中,作曲家在保持原作风格的基础上,尝试利用吴歌多样的语调腔音,对其声音素材从空间氛围营造、材料的细致结构与解构重塑、声音织体的再次构建等方面,运用电子音乐处理手段进行重新搭建与音乐设计,并在8通道的听觉声场环境中回放,试图还原吴歌音乐空灵、纯净的声音本质,使这些中国传统山歌小调,在与西方20世纪以来广泛存在于各种音乐形态中的电子音乐表达方式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焕发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音乐听感和艺术活力。

文章来源:《文学少年》 网址: http://www.wxsnzz.cn/qikandaodu/2021/0122/913.html

上一篇:看我七十二变—古典文学中的『狐狸精』
下一篇:浅论茶席插花

文学少年投稿 | 文学少年编辑部| 文学少年版面费 | 文学少年论文发表 | 文学少年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文学少年》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